4.便
biàn
①有利,适宜。视历复开书,便利此月内,六合正相应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,岂不两得其便。(《窦娥冤》)
②适合的时机。因利乘便,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。(《过秦论》)
③副词,就,随即。阿母得闻之,槌床便大怒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幸可广问讯,不得便相许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④连词,即使,纵然。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(《雨霖铃》)便逃得性命时,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。(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)
⑤只。蒲苇一时纫,便作旦夕间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pián
言辞敏捷。年始十八九,便言多令才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5.并bìnɡ
①并排,挨着。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,无可旋避,此所以染者众也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②合并,聚合;凑在一起。四美具,二难并。(《滕王阁序》)并力西向,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。(《六国论》)
③副词,皆,都。其余奴婢,并令守汝丧。(《祭十二郎文》)武,字子卿。少以父任,兄弟并为郎。稍迁至栘中厩监。(《苏武传》)
④副词,一并,一起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(《过秦论》)有席卷天下,包举宇内,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(《过秦论》)
⑤用在否定词前面,加强否定语气。与小妇人并无干涉。(《窦娥冤》)
⑥连词,而且,并且。若予者,岂独得其意,并得其法。(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)
6.薄bó
①迫近,接近。但以刘日薄西山,气息奄奄。(《陈情表》)每薄暮下管键,矢溺皆闭其中,与饮食之气相薄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②轻微,轻。看小生薄面,看觑女孩儿咱。(《窦娥冤》)慎勿为妇死,贵贱情何薄!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③少,小。邻之厚,君之薄也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儿已薄禄相,幸复得此妇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④淡,不浓。峨嵋山下少人行,旌旗无光日色薄。(《长恨歌》)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(《醉花阴》)
⑤弱小,浅薄。门衰祚薄,晚有儿息。(《陈情表》)
7.操cāo
①执着,拿着。拔剑,剑长,操其室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杖汉节牧羊,卧起操持,节旄尽落。(《苏武传》)
②携带。良问曰:“大王来何操?”(《鸿门宴》)
8.处
chǔ
①安居,休息。王事靡盬,不遑启处。(《诗经·采薇》)吾与汝俱少年,以为虽暂相别,终当久相与处。(《祭十二郎文》)
②在,立身。酌贪泉而觉爽,处涸辙以犹欢。(《滕王阁序》)
③处于,处在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,可谓智力孤危,战败而亡,诚不得已。(《六国论》)
④处理,处置。待他有个回心转意,再作区处。(《窦娥冤》)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!(《孔雀东南飞》)当骂呵,则处分几句。(《窦娥冤》)
⑤享有,据有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。(《论语》)
⑥施行,执行。今日处决犯人,着做公的把住巷口,休放往来人闲走。(《窦娥冤》)
chù
①处所,地方。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孙仲谋处。(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)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,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。(《过秦论》)
②时刻,时候。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〔《秋兴八首(其一)》〕
9.夺duó
①强取,夺取。秦王度之,终不可强夺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。(《鸿门宴》)
②失,耽误。百亩之田,勿夺其时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③使之改变。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(《陈情表》)
10.发
fā
①出发,启行。顷之未发,太子迟之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忽闻水上琵琶声,主人忘归客不发。(《琵琶行》)
②打发。方欲发使送武等,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。(《苏武传》)
③送出,交付。大王欲得璧,使人发书至赵王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④送给。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,于路投奔人。(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)
⑤拨动。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(《张衡传》)
⑥发出,发生。爽籁发而清风生,纤歌凝而白云遏。(《滕王阁序》)
⑦启发,阐明。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(《论语》)
⑧打开。轲既取图奉之,发图,图穷而匕首见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⑨打开粮仓,赈济百姓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⑩揭发,暴露。何尝怕人告发,关了一日店门?(《窦娥冤》)张胜闻之,恐前语发,以状语武。(《苏武传》)
⑪花开放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。(《醉翁亭记》)
fà
①头发。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(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)复为慷慨羽声,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②毛,指草木。穷发之北,有冥海者,天池也。(《逍遥游》)
11.伐fá
①砍伐。斧斤伐之,可以为美乎?(《孟子》)
②攻打,讨伐。廉颇为赵将,伐齐,大破之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③击刺,砍杀。野哭千家闻战伐,夷歌数处起渔樵。(《阁夜》)
④声讨。口诛笔伐。(成语)
⑤夸耀。颜渊曰:“愿无伐善,无施劳。”(《论语》)
12.方fāng
①方形,跟“圆”相对。何方圜之能周兮?夫孰异道而相安?(《离》)磐石方且厚,可以卒千年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②地域,区域。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(《论语》)
③方圆,周围。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(《项羽之死》)安见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而非邦也者?(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)
④一边,一面。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(《赤壁赋》)
⑤方向,方位。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(《赤壁赋》)自此以后,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。(《张衡传》)
⑥道,指是非准则。比及三年,可使有勇,且知方也。(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)
⑦方法,办法。能近取譬,可谓仁之方也已。(《论语》)
⑧医卜星象等方术。为感君王辗转思,遂教方士殷勤觅。(《长恨歌》)
⑨副词,正,正在。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(《鸿门宴》)方欲发使送武等,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。(《苏武传》)
⑩副词,方才,刚刚。方知人命关天关地,如何看做壁上灰尘?(《窦娥冤》)
⑪介词,当,正当。方急时,不及召下兵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方其破荆州,下江陵。(《赤壁赋》)
13.阁gé
①阁道,栈道。剑阁峥嵘而崔嵬,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。(《蜀道难》)
②楼阁。五步一楼,十步一阁。(《阿房宫赋》)
③女子的闺房。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。(《木兰诗》)
④内阁,台阁指尚书台。汝是大家子,仕宦于台阁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⑤阁子,小室。项脊轩,旧南阁子也。(《项脊轩志》)
14.会huì
①副词,恰逢,正碰上。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。(《苏武传》)
②会见,召见。单于召会武官属。(《苏武传》)
③会同。会论虞常。(《苏武传》)
④会盟。遂与秦王会渑池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⑤副词,一定,必然。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(《行路难》)
15.将
jiāng
①取,拿。惟将旧物表深情。(《长恨歌》)五花马、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(《将进酒》)
②调养,保养。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(《声声慢》)
③用,把。君看流水尚能西!休将白发唱黄鸡。(《游沙湖》)
④将要。若不阙秦,将焉取之?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⑤扶持。勤心养公姥,好自相扶将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⑥顺从,遵奉。你也不比在我跟前,我是你亲爷,将就的你。(《窦娥冤》)
⑦连词,如果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。(《赤壁赋》)
⑧助词,加在动词后面,无实义。钿合金钗寄将去。(《长恨歌》)
jiàng
①将领,将帅。刺客不行,良将犹在。(《六国论》)
②率领。率疲弊之卒,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。(《过秦论》)
qiāng
请,愿。将子无怒,秋以为期。(《诗经·氓》)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。(《将进酒》)
16.交jiāo
①交错,交叉。枝枝相覆盖,叶叶相交通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。(《鸿门宴》)
②互相。交语速装束,络绎如浮云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③交往,结交。常从容淡静,不好交接俗人。(《张衡传》)我与你自幼相交,今日倒来害我!(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)
④交情,交谊。卒相与欢,为刎颈之交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⑤毗连,交界。台隍枕夷夏之交。(《滕王阁序》)
⑥盟约,盟会。合从缔交,相与为一。(《过秦论》)
⑦交接。你可和差拨便去那里交割。(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)
17.矜
jīn
①夸耀。一一详述之,意色扬扬,若自矜诩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②庄重。子曰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党。”(《论语》)
③怜惜。凡在故老,犹蒙矜育。(《陈情表》)
④可怜,怜悯。经秋审入矜疑,即免死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⑤顾惜。本图宦达,不矜名节。(《陈情表》)
qín
木棍。锄棘矜,非铦于钩戟长铩也。(《过秦论》)
18.竟jìng
①终了,完了。竟行之,案末二人立决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②到……终了的时候。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③从头到尾。何竟日默默在此,大类女郎也?(《项脊轩志》)
④终于,到底。病数月乃瘳,或竟成痼疾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⑤竟然。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?(《祭十二郎文》)
19.论lùn
①议论,述说。先帝在时,每与臣论此事。(《出师表》)
②判罪。单于使使晓武,会论虞常,欲因此时降武。(《苏武传》)
③文体的一种。作浑天仪,著《灵宪》《算罔论》,言甚详明。(《张衡传》)
20.命mìng
①命令,教令。唯大王命之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②命令,文书。或王命急宣,有时朝发白帝,暮到江陵。(《三峡》)
③任命。臣以供养无主,辞不赴命。(《陈情表》)
④天命。人生亦有命,安能行叹复坐愁?(《拟行路难》)
⑤命运。时运不齐,命途多舛。(《滕王阁序》)
⑥生命,性命。百越之君,俯首系颈,委命下吏。(《过秦论》)臣请入,与之同命。(《鸿门宴》)
⑦寿命。人命危浅,朝不虑夕。(《陈情表》)
⑧身份。勃,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(《滕王阁序》)
⑨生活,生存。母、孙二人,更相为命。(《陈情表》)
⑩使命。屈节辱命,虽生,何面目以归汉!(《苏武传》)
21.谋móu
①咨询,谋议。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②谋划,出主意。竖子不足与谋!(《鸿门宴》)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,非及向时之士也。(《过秦论》)
③谋求,营求。匪来贸丝,来即我谋。(《诗经·氓》)
④谋杀。即谋单于,何以复加?(《苏武传》)
22.难
nán
①困难,不易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!(《师说》)
②不能,不好。岂无山歌与村笛,呕哑嘲哳难为听。(《琵琶行》)
③难得。四美具,二难并。(《滕王阁序》)
nàn
灾难,祸患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(《过秦论》)
23.逆nì
①迎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。(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)
②揣测。以意逆志。(成语)
③预先。不逆诈,不亿不信,抑亦先觉者,是贤乎!(《论语》)
④迎战,抵抗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,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。(《蜀道难》)
⑤触犯,违背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(《苦斋记》)
⑥预料,想到将来。恐不任我意,逆以煎我怀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24.直zhí
①不弯曲。木直中绳,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(《劝学》)
②挺直,伸直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(《劝学》)
③身子骨硬朗。命如南山石,四体康且直!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④公平,正直。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圣之所厚。(《离》)以直报怨。(《论语》)
⑤竖,与“横”相对。直栏横槛,多于九土之城郭。(《阿房宫赋》)
⑥通“值”,价值。玉盘珍羞直万钱。(《行路难》)
⑦不过,只是。直不百步耳,是亦走也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⑧直接,径直。是三个人脚步响,直奔庙里来。(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)
⑨一直。骊山北构而西折,直走咸阳。(《阿房宫赋》)
⑩当。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(《项羽之死》)
25.置zhì
①放弃,丢下。沛公则置车骑,脱身独骑。(《鸿门宴》)
②搁置,放下。项王则受璧,置之坐上。(《鸿门宴》)
③设置,建立。内外多置小门墙,往往而是。(《项脊轩志》)
④放置,摆放。置杯焉则胶,水浅而舟大也。(《逍遥游》)
⑤摆设。将出,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⑥安置。别置一所以羁之,手足毋械。(《狱中杂记》)
⑦置办,购置。既至匈奴,置币遗单于。(《苏武传》)
26.志zhì
①意志,感情。屈心而抑志兮,忍尤而攘诟。(《离》)乃作《思玄赋》以宣寄情志。(《张衡传》)
②心意,志向。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,此其志不在小。(《鸿门宴》)行年四岁,舅夺母志。(《陈情表》)
③记载。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。(《逍遥游》)
④记事的文章、著作。余既为此志,后五年,吾妻来归。(《项脊轩志》)
27.中
zhōng
①内,里。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(《赤壁赋》)
②内心,内情。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,平居自视了然,而临事忽焉丧之,岂独竹乎?(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)
③一个时期内或其中间。永元中,举孝廉不行,连辟公府不就。(《张衡传》)
④中间,当中。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(《张衡传》)
⑤平常,普通。才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贤。(《过秦论》)
⑥半,一半。穷睇眄于中天,极娱游于暇日。(《滕王阁序》)
⑦合适,恰当。怪不的“女大不中留”。(《窦娥冤》)
⑧中原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(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)
zhòng
①射着目标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,不中,中柱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②受到。故植物中之,其味皆苦。(《苦斋记》)
③符合,合乎。木直中绳,以为轮,其曲中规。(《劝学》)
28.专zhuān
①专一,单纯。老身且不索钱去,专在家中等候。(《窦娥冤》)
②单独。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(《师说》)
③独断,专擅。奉事循公姥,进止敢自专?(《孔雀东南飞》)
29.足zú
①脚。足下蹑丝履,头上玳瑁光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②充足,满足,足够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?(《鸿门宴》)暂得于己,快然自足,不知老之将至。(《兰亭集序》)
③值得,配。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(《师说》)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(《鸿门宴》)
30.作zuò
①起立,起来。鼓瑟希,铿尔,舍瑟而作。(《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)
②冒出地面。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(《诗经·采薇》)
③开始。天下难事必作于易。(《老子》)
④创作,制造。余嘉其能行古道,作《师说》以贻之。(《师说》)遂乃研核阴阳,妙尽璇机之正,作浑天仪。(《张衡传》)
⑤工作,劳动。非为织作迟,君家妇难为!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⑥为,充任。家君作宰,路出名区。(《滕王阁序)
⑦当作。留待作遗施,于今无会因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⑧发动,发作。此疫作也。(《狱中杂记》)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(《过秦论》)
二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分类例释
1.而ér
(1)连词。
①表并列。译为“又”“和”“并且”,或不翻译。
蟹六跪而二螯,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(《劝学》)
②表递进,相当于“而且”“并且”。
今有一言,可以解燕国之患,而报将军之仇者,何如?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③表承接,相当于“就”“接着”,或不翻译。
置之地,拔剑撞而破之。(《鸿门宴》)
④表转折,相当于“然而”“可是”“却”。
A.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。(《劝学》)
B.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,涂有饿莩而不知发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⑤表假设,“如果”“假如”。
A.子曰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”(《为政》)
B.今行而无信,则秦未可亲也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⑥表因果,相当于“因而”“所以”。
A.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B.其人居远未来,而为留待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⑦表修饰,连接状语和中心语,一般不译。
填然鼓之,兵刃既接,弃甲曳兵而走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⑧表目的,相当于“来”“为了”“以便”,也可不译。
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。(《鸿门宴》)
(2)代词。通“尔”,用作第二人称代词,译为“你的”“你们的”。
某所,而母立于兹。(《项脊轩志》)
(3)复音虚词。
①而已: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罢了”。
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,如是而已。(《师说》)
②而况:即“何况”,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。
技经肯綮之未尝,而况大乎!(《庖丁解牛》)
③既而:译为“不久”“紧接着”。
既而儿醒,大啼。夫亦醒。(《口技》)
2.何hé
(1)疑问代词。
①单独作谓语,表原因,后面常有语气助词“哉”“也”,可译为“什么”“为什么”“什么原因”等。
A.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(《岳阳楼记》)
B.何者?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,代处所或事物,可译为“哪里”“什么”。
A.大王来何操?(《鸿门宴》)
B.胡为乎遑遑欲何之?(《归去来兮辞》)
③作定语,可译为“什么”“哪”。
A.然则何时而乐耶?(《岳阳楼记》)
B.其间旦暮闻何物?杜鹃啼血猿哀鸣。(《琵琶行》)
(2)疑问副词。
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,常表示反问,可译为“为什么”“怎么”“哪有”。
A.小子无所畏,何敢助妇语!(《孔雀东南飞》)
B.何方圜之能周兮?夫孰异道而相安?(《离》)
②用在形容词前,表示程度深,可译为“多么”“怎么这样”。
青泥何盘盘,百步九折萦岩峦。(《蜀道难》)
(3)复音虚词。
①何如、奈何:表示疑问或反问,译为“怎么样”“怎么办”“为什么”。
A.樊哙曰:“今日之事何如?”(《鸿门宴》)
B.沛公大惊,曰:“为之奈何?”(《鸿门宴》)
②何以:即“以何”,介宾短语,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,可译为“用什么”“凭什么”等。
A.臣舍人相如止臣曰:“君何以知燕王?”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何以解忧?唯有杜康。(《短歌行》)
③无何:译为“不久”“没多久”。
无何,见宫殿数十所。(《山市》)
④何乃:译为“怎能”。
阿母谓府吏:“何乃太区区!”(《孔雀东南飞》)
3.乎hū
(1)助词。
①表疑问,相当于“吗”“呢”。
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?(《鸿门宴》)
②表反问,相当于“吗”“呢”。
吾师道也,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(《师说》)
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,相当于“吧”。
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(《师说》)
④表感叹,相当于“啊”“呀”。
危乎高哉!蜀道之难,难于上青天!(《蜀道难》)
⑤用在句中,表停顿。
胡为乎遑遑欲何之?(《归去来兮辞》)
⑥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,译为“……的样子”“……地”,或不译。
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(《赤壁赋》)
(2)介词。相当于“于”。
①表示动作的对象。对,对于。
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(《劝学》)
②表示地点、时间、范围。在,在……时候,在……方面。
生乎吾前,其闻道也固先乎吾。(《师说》)
③表比较。比。
其闻道也亦先乎吾,吾从而师之。(《师说》)
4.乃nǎi
(1)副词。
①表承接。于是,就,便。
A.秦王恐其破璧,乃辞谢,固请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,函封之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②表条件。才。
A.设九宾于廷,臣乃敢上璧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度我至军中,公乃入。(《鸿门宴》)
③表转折。竟然,却。注意:有时语气强烈,有“出乎意外”之意。
A.今其智乃反不能及。(《师说》)
B.今君乃亡赵走燕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④表限制范围、数量、程度。仅仅,只,才。
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(《项羽之死》)
⑤表判断。是,原来是。
A.事所以不成者,乃欲以生劫之,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B.所谓华山洞者,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(2)代词。用作第二人称,常作定语,译为“你的”“你们的”;也作主语,译为“你”“你们”,不能作宾语。
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。(《示儿》)
(3)复音虚词。
①无乃:表猜测,译为“恐怕……吧”。
求!无乃尔是过与?(《季氏将伐颛臾》)
②乃尔:就这样。
府吏再拜还,长叹空房中,作计乃尔立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5.其qí
(1)代词。
①人称代词。表示领属,他(她、它)的,他(她、它)们的,我的,你的,自己的。
A.郯子之徒,其贤不及孔子。(《师说》)
B.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(《游褒禅山记》)
C.失其所与,不知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D.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②指示代词。表远指。那,那个,那些,那里;表近指。这,这个。
A.则或咎其欲出者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B.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C.有蒋氏者,专其利三世矣。(《捕蛇者说》)
③指示代词。其中的。
A.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贫,其一富。(《为学》)
B.少时,一狼径去,其一犬坐于前。(《狼》)
(2)副词。
①加强揣测语气,相当于“恐怕”“或许”“大概”“可能”。
圣人之所以为圣,愚人之所以为愚,其皆出于此乎?(《师说》)
②加强祈使语气,相当于“一定”“还是”等。
与尔三矢,尔其无忘乃父之志!(《伶官传序》)
③表婉商语气,译为“还是”“恐怕”。
以乱易整,不武。吾其还也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④加强反问语气,相当于“难道”“怎么”。
A.其可怪也欤!(《师说》)
B.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,可以无悔矣,其孰能讥之乎?(《游褒禅山记》)
(3)连词。
①表假设,如果,假如。
A.沛然下雨,则苗浡然兴之矣。其如是,孰能御之?(《梁惠王上》)
B.其业有不精,德有不成者,非天质之卑,则心不若余之专耳。(《送东阳马生序》)
②表选择,相当于“还是”“抑或”“是……还是……”。注意:有时前句有强烈的反问(质问)语气,后句陈述自己认为的事实。
A.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。(《马说》)
B.天之苍苍,其正色邪?其远而无所至极邪?(《逍遥游》)
③表让步。译为“尚且”。
天其弗识,人胡能觉?《列子·力命》
(4)助词。起调节音节的作用,可不译。
A.佩缤纷其繁饰兮,芳菲菲其弥章。(《离》)
B.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(《离》)
C.既其出,则或咎其欲出者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D.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,安陵君其许寡人!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6.且qiě
(1)连词。
①表并列,可译为“又”“又……又……”“一面……一面……”。
王不行,示赵弱且怯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②表递进,而且,并且,况且。
A.且焉置土石?(《愚公移山》)
B.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。(《陈涉世家》)
③表让步,尚且,还。
臣死且不避,卮酒安足辞!(《鸿门宴》)
(2)副词。暂且,姑且,将要,快要。
A.誓不相隔卿,且暂还家去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B.若属皆且为所虏!(《鸿门宴》)
C.不出,火且尽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(3)复音虚词。
①且夫:句首助词,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。况且,再说。
A.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(《赤壁赋》)
B.且夫天下非小弱也,雍州之地,崤函之固,自若也。(《过秦论》)
②且如:就像。
且如今年冬,未休关西卒。(《兵车行》)
③犹且:尚且,还。
古之圣人,其出人也远矣,犹且从师而问焉。(《师说》)
7.若ruò
(1)代词。
①第二人称。相当于“你”“你们”;作定语时则译为“你的”“你们的”。
若入前为寿,寿毕,请以剑舞。(《鸿门宴》)
②表近指。这,这样,如此。
王曰:“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”(《梁惠王上》)
(2)连词。表假设。如果,假如。
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(3)形容词词尾,同“然”,相当于“……的样子”。
桑之未落,其叶沃若。(《氓》)
(4)复音虚词。若夫: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,表示转换话题。可译为“再说”“至于”。
A.若夫雨霏霏,连月不开。(《岳阳楼记》)
B.若夫乘天地之正,而御六气之辩,以游无穷者,彼且恶乎待哉?(《逍遥游》)
8.所suǒ
(1)助词。放在动词前面,组成名词性的“所”字结构,表示“所……的人(事物、地方、情况)”。
道之所存,师之所存也。(《师说》)
(2)名词。处所,地方。
某所,而母立于兹。(《项脊轩志》)
(3)固定结构。“为”和“所”呼应,构成“为……所……”“为所”的格式,表被动。
A.为仲卿母所遣,自誓不嫁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B.若属皆且为所虏!(《鸿门宴》)
(4)与“以”构成复音虚词“所以”。
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、方法或依据,相当于“用来……的(方法、人等)”。
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(《师说》)
②表原因。相当于“……的原因(缘故)”。
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,徒慕君之高义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9.为wéi/wèi
(用作助词、动词及表示被动的介词时读wéi,其余均读wèi。)
(1)介词。
①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。向,对。
A.不足为外人道也。(《桃花源记》)
B.固不如也。且为之奈何?(《鸿门宴》)
②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替代。给,替。
A.旦日飨士卒,为击破沛公军!(《鸿门宴》)
B.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缶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③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时间。当,在,等到。
为其来也,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。(《晏子使楚》)
④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原因。为了,因为。
慎勿为妇死,贵贱情何薄!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⑤表被动,读wéi,有时跟“所”结合,构成“为所”或“为……所”的格式,译为“被”。
A.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者,何也?(《过秦论》)
B.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!(《鸿门宴》)
C.有如此之势,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。(《六国论》)
(2)句末语助词。表疑问或反诘,可译为“呢”。
如今人方为刀俎,我为鱼肉,何辞为?(《鸿门宴》)
10.焉yān
(1)代词。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。相当于“之”。
犹且从师而问焉。(《师说》)
(2)助词。
①用在句末,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意可分别译为“啊”“呢”“了”等,有时也可不译。
A.王无罪岁,斯天下之民至焉。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B.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(《爱莲说》)
②作句中语气词,表停顿,可不译。
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(《赤壁赋》)
③形容词、副词词尾,相当于“然”,译为“……的样子”“……地”。
盘盘焉,囷囷焉,蜂房水涡,矗不知其几千万落。(《阿房宫赋》)
(3)兼词。相当于“于之”“于是”“于此”。
A.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(《述而》)
B.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。(《劝学》)
11.也yě
(1)助词。
①表判断。
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②用在句末,表陈述或解释。
A.今者项庄拔剑舞,其意常在沛公也。(《鸿门宴》)
B.小学而大遗,吾未见其明也。(《师说》)
③用在句末,表肯定、感叹。
鄙贱之人,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!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④用在句末,表疑问或反诘。
A.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而问客曰:“何为其然也?”(《赤壁赋》)
B.邻国之民不加少,寡人之民不加多,何也?(《寡人之于国也》)
⑤用在句末,表祈使。
A.吾其还也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B.毋从俱死也。(《鸿门宴》)
⑥用在句中。表停顿,舒缓语气,引起下文。
嗟乎!师道之不传也久矣!(《师说》)
(2)复音虚词。
①也哉:语气助词连用,有加强语气的作用,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。
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,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,何可胜道也哉!(《游褒禅山记》)
②也欤:表感叹,相当于“啊”。
今其智乃反不能及,其可怪也欤!(《师说》)
12.以yǐ
(1)介词。
①表示动作、行为所凭借的工具、方式、方法。可译为“用”“拿”“凭借”。
A.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以乱易整,不武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C.若亡郑而有益于君,敢以烦执事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②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,可译为“把”。
A.秦亦不以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若舍郑以为东道主,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③表示动作、行为产生的原因,相当于“因为”。
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④引进动作、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,相当于“在”“从”。
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(《苏武传》)
(2)连词。
①表并列或递进。可译为“而”“又”“而且”“并且”等。
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②表承接。可译为“而”或不译。
樊哙侧其盾以撞。(《鸿门宴》)
③表因果。因为。
A.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,丹不忍以己之私,而伤长者之意,愿足下更虑之!(《荆轲刺秦王》)
B.臣以险衅,夙遭闵凶。(《陈情表》)
C.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④表目的。以便,来,用来。
A.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,秦王必喜而善见臣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B.阙秦以利晋,唯君图之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⑤表修饰,可译为“而”或不译。连接状语和中心语。
木欣欣以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(《归去来兮辞》)
(3)助词。
作语助,与“来、往、前、后、左、右”等词组词,表示时间、方位和范围。
A.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。(《出师表》)
B.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(4)副词。通“已”,已经。
单于召会武官属,前以降及物故,凡随武还者九人。(《苏武传》)
(5)复音虚词。
①以是、是以、以故:表原因,相当于“因此”。
A.母、孙二人,更相为命,是以区区不能废远。(《陈情表》)
B.方急时,不及召下兵,以故荆轲逐秦王。(《荆轲刺秦王》)
②以为:认为,把……当作。
A.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。(《陈涉世家》)
B.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。(《过秦论》)
③有以、无以:意思分别是“有用来……的办法(话语、理由等)”“没有用来……的办法(话语、理由等)”。
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。(《劝学》)
13.因yīn
(1)介词。
①因为,由于。
振声激扬,伺者因此觉知。(《张衡传》)
②依靠,凭借。
因人之力而敝之,不仁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③由此,趁此。
A.寿毕,请以剑舞,因击沛公于坐。(《鸿门宴》)
B.不如因而厚遇之,使归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④通过,经由。
廉颇闻之,肉袒负荆,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(2)副词。于是,就,因而。
A.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因泣下霑衿,与武决去。(《苏武传》)
14.于yú
(1)介词。
①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。可译为“在”“到……时”。
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(《出师表》)
②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。可译为“从”“由”“自”“在”“到”。
A.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(《赤壁赋》)
B.今漂沦憔悴,转徙于江湖间。(《琵琶行》)
③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。可译为“在”“对”。
A.拜为上卿,以勇气闻于诸侯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④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。可译为“向”“与”“同”“对”“对于”“给”。
A.衡善机巧,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。(《张衡传》)
B.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,报养刘之日短也。(《陈情表》)
C.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……(《鸿门宴》)
D.从径道亡,归璧于赵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⑤用在形容词后面,引进比较的对象,表示程度的比较。可译为“比”。
虽才高于世,而无骄尚之情。(《张衡传》)
⑥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,表被动。
A.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于君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六艺经传皆通习之,不拘于时。(《师说》)
(2)助词。作动词词头,有补足音节的作用。
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(《无衣》)
(3)与“是”构成复音虚词“于是”。
①表“在这时”“在这种情况下”“对此”的意思。
A.于是秦王不怿,为一击缶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于是余有叹焉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②表承接,与现代汉语“于是”用法相同。
A.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。(《鸿门宴》)
B.于是项伯复夜去,至军中,具以沛公言报项王。(《鸿门宴》)
15.与yǔ
(1)介词。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。可译为“和”“跟”等。
A.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吾与汝毕力平险,指通豫南,达于汉阴,可乎?(《愚公移山》)
(2)连词。连接词与词、词组与词组,表并列。可译为“和”“跟”“同”,或仍作“与”。
彼与彼年相若也,道相似也。(《师说》)
(3)语气词。通“欤”。用在句末,表疑问、感叹或反问。可译为“吗”“吧”“呢”等。
而君逆寡人者,轻寡人与?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(4)与“孰”组成文言固定结构,“与……孰”。
吾与徐公孰美?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
(5)复音虚词。孰与:表比较与选择,译为“跟……比较,哪一个……”。
A.沛公曰:“孰与君少长?”(《鸿门宴》)
B.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?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16.则zé
(1)连词。
①表顺承关系,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,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、事理上的紧密联系。可译为“就”“那么”等,或随上下文灵活译出。
A.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B.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。(《师说》)
②表转折。可译为“可是”“反而”“却”。
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(《师说》)
③表假设。相当于“假如”“如果”。
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(《孟子》)
(2)副词。表肯定。是,就是。
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(《岳阳楼记》)
17.者zhě
(1)助词。
①用在判断句主语后,起提顿作用,引出判断。
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②用在后置的定语后,作定语后置的标志,有时与“之”搭配。
A.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(《马说》)
B.求人可使报秦者,未得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③用在“今”“昔”等时间词后面,起补足音节的作用。
沛公曰:“今者出,未辞也,为之奈何?”(《鸿门宴》)
(2)代词。
①指代人、物、事、时间、地点等,可译为“……的人”“……东西”“……事情”等。
A.则或咎其欲出者。(《游褒禅山记》)
B.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?(《两小儿辩日》)
②用在数词后,译为“个”“样”“种”等。
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,何哉?(《岳阳楼记》)
(3)语气词。
①用在句末,表疑问语气,可译为“呢”等。
安见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?(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)
②用在否定词后,有假设语气,可译为“……的话”。
不者,若属皆且为所虏!(《鸿门宴》)
18.之zhī
(1)代词。
①第三人称代词,也可代事,代物。一般作宾语。
A.我见相如,必辱之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B.阿母得闻之,槌床便大怒。(《孔雀东南飞》)
②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我(们)”。
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!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③指示代词,表近指。这,这些,此。
A.之二虫又何知!(《逍遥游》)
B.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
C.吴起、孙膑、带佗、倪良、王廖、田忌、廉颇、赵奢之伦制其兵。(《过秦论》)
(2)结构助词。
①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相当于现代汉语的“的”。
A.南取百越之地,以为桂林、象郡。(《过秦论》)
B.渔舟唱晚,响穷彭蠡之滨;雁阵惊寒,声断衡阳之浦。(《滕王阁序》)
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
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。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③宾语前置的标志。
A.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(《师说》)
B.夫晋,何厌之有?(《烛之武退秦师》)
④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,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。
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,上食埃土,下饮黄泉,用心一也。(《劝学》)
⑤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动词(多为不及物动词)后面,起舒缓语气、和谐音节的作用,没有实在意义。
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。(《劝学》)